新闻资讯

NEWS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资讯

广西最大散货码头平台全线贯通

2023-06-21 4546

       近日,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)承建的防城港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码头平台全线完成贯通,标志着工程主体已进入冲刺阶段。


  该工程是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的重点项目,拟建设1个20万吨级散货泊位(码头水工结构按30万吨级预留),设计年吞吐量950万吨,设计年通过能力980万吨。作为广西地区最大的散货码头,建成后对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、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高质量建设发展、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。


  自1991年中交四航局在防城港成立防城港项目部以来,一代代中交四航建设者秉持“干一项工程,树一方丰碑”的匠心,先后完成了防城港8号泊位码头等46项码头工程,总吨位达338万吨,并在防城港接续奋斗,为防城港建设成为中国沿海十二大枢纽港之一、助力防城港市“建港兴业”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。


  化整为零——小吊具挑起“巨无霸”


  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码头总计12件沉箱,其中11件码头平台、1件系缆墩。按照传统的施工工艺,每种规格的沉箱必须配备定制的吊具。“1号泊位的沉箱有着3种规格,意味着除了增加材料成本,还需要花费3倍以上的时间加工、检验这些吊具。”项目经理陈伟介绍。


  根据安全规定,沉箱安装作业必须全程在风力小于4级、浪高不超过0.5米的环境中开展,在台风与西南涌浪盛行的夏季,可作业时间更是显得极为宝贵。为了节约加工时间,项目副总工周亚维带领团队制作了一件特殊的吊具。


  “我们将一件完整的吊具拆分,在连接处接上了法兰盘,这种连接件使吊具变为可拆卸模式,这种‘化整为零’的吊具能同时满足三种规格沉箱的安装要求,节省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。”周亚维介绍。


  经过严格的测量与安全性能核算,改造后的吊具顺利在台风期到来前投入使用,项目团队得以抓住宝贵的施工窗口,最终比规定期限提前43天啃下了“最硬的骨头”,完成了全部12件沉箱的安装作业。


  “改”出平衡——广西最大异形沉箱沉稳入海


  在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码头施工设计中,有11件长宽高比例失调、重心较高的“椭圆形异形沉箱”,其细长、椭圆的外形设计使得安装过程的受力模式更加复杂。其中,作为广西境内规格最大的异形沉箱,2号沉箱的重量更是达到了空前的5400吨,这件“巨无霸”让安装时的安全风险成倍增长。


  沉箱安装作业最关键就是一个“稳”字,这要求作为安装平台的半潜驳必须拥有足够的装载荷载、下潜深度及稳定性。“能满足2号沉箱安装要求的船舶极少,资源非常紧张,现在调度这类船舶除了大量增加成本外,还将严重延误工期。所以我们决定尝试改造现有的半潜驳,通过技术措施保障安装作业的安全性。”制定了整个改造计划的项目总工周小林说。

  同现有半潜驳设计单位密切交流后,项目团队在船舶甲板面左右舷各安装了一个长宽高为5.4米×4.5米×8.0米的钢质浮箱,使得大船左右两个“肩膀”更有劲,提高了半潜驳装载异形大沉箱下潜的稳定性,尤其是船舶经过水面线突变位置处时,能限制船体下潜姿态,防止发生倾覆。


  “安全问题始终马虎不得。除了附加稳定措施,在沉箱安装作业前,我们会提前一个月以上监控安装位置的潮位变化、风浪状况,并结合气象报告评估安装作业的可行性,必须确保安全才允许半潜驳出运。”凭借这份严谨、稳健的态度,周小林得以带领项目团队,用一膄小半潜驳完成这件广西最大异形沉箱的安装任务。


  化海为陆——巧用门机提质效


  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码头毗邻外海,复杂的海况条件时刻制约着工程进展,每当海浪超过0.5米或风力高于6级时,水面作业就必须立即停止。“1号泊位作业区每年5到9月都会受西南涌浪的影响,安全作业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,加上台风的袭扰,经常出现‘开工10天,停工1月’的情况,所以施工效率对我们来说格外关键。”项目副经理刘中岳介绍。


  为了减少海况带来的影响,项目团队在已完成安装的沉箱之间架设贝雷梁,以其为轨道载体安装了一台门机,通过“化海为陆”降低西南涌浪对现浇混凝土作业的影响。


  为应对海上突风与台风等天气,项目团队专门设置了一套门机监控系统,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门机关键部件的受力状态。一旦出现数据异常,系统会立即发出警告,通知作业人员放下防风铁楔制动器与防风锚链,做好固定措施。


  得益于门机良好的起重载荷与操作性,项目团队选用了大型模板进行现浇混凝土施工,减少模板数量,同时施工作业免受涌浪的影响,大大提高了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效率,较塔吊或船吊提高了近30%,为梁板安装提供了基础条件,为实现码头平台全线贯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